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我院召开2018年重点科室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会

来源:疾控科 发布时间:2018-06-29 浏览次数:
字号:
+-14

  为提高我院临床医生食源性疾病的报告意识和监测水平,6月28日下午,李晓辉副院长召集我院重点科室召开了2018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会。培训会特别邀请通州区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科苏彦萍主任参加,我院重点科室感染性疾病科、儿童中心急诊科、妇产科神经内科、老年医学科、肾内科、血液科、肿瘤科、消化内科、检验科的主任和部分临床医生参加了培训会。

  培训会由疾控科科长吴建军主持。首先,通州区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科苏彦萍主任回顾了2017年通州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并详细解读了2018年通州区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并对我院201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提示临床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婴幼儿、中小学生、孕产妇等高危人群,及时发现、检测、上报食源性疾病病例。随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胡明从临床角度对单增李斯特菌病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抗菌素的治疗、预后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并介绍了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情况。产科主任马红梅结合2017年我院产科上报的2例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病例,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对孕产妇感染单增李斯特菌可引起妊娠不良结局进行了培训,提示临床医生应加强对单增李斯特菌病的认识,重视孕产妇孕期饮食宣教工作。儿童中心主任李丽华与大家分享了儿科2017年成功救治的1例单增李斯特菌病新生儿的诊疗过程与经验,她表示,单增李斯特菌病对新生儿影响很大,根据临床经验及时做出判断、正确治疗至关重要,提示大家做好孕期预防单增李斯特菌健康宣教对新生儿意义重大。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室王乐检验师详细讲解了单增李斯特菌微生物学检测过程,并提示单增李斯特菌易侵犯胎盘及中枢神经系统,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存活良好,6-9月属于高发期。培训后,大家就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发现、上报、微生物检测等具体工作展开了热烈讨论,细菌室张芳主任检验师对大家提出的有关实验室方面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并对实验室日常工作中产生的问题与大家进行沟通。

  李晓辉副院长表示,此次培训很有意义,培训的内容有学术、有交流,在培训过程中大家不断学习成长,提高意识,也是自身能力提升的过程。感谢通州区疾控中心为医院提供的监测平台,做好监测工作的同时获取的病原学监测结果对临床工作帮助很大,希望各科室重视监测工作,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不断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知识链接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夏季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常见的能够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包括:

  1.不可不防的沙门氏菌

  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家禽肉、蛋类、家畜肉以及奶类及其制品,其中生鸡肉最易被污染。5-10月发生最多。

  夏、秋两季是沙门氏菌最活跃的季节,常见的感染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带脓血和黏液。重者可引起脱水、休克,甚至引发败血症。

  2.无处不在的大肠杆菌

  引起中毒的食物多为污染的肉蛋奶及其制品、水果和饮料等,工厂、学校的集体食堂是它最常见的“作案地点”,冷荤凉菜常常是它的藏身之处。

  临床表现因不同种属差异较大。以大肠杆菌O157:H7为例常突发性的腹部痉挛,并由水样便转为血性腹泻,继而发展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并发症,病情严重者甚至会死亡。

  3.产“毒”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污染的奶及奶制品、肉及肉制品、糕点、剩饭等。

  临床表现为典型的胃肠道症状。如剧烈反复的呕吐、恶心、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等。

  4.重口味的副溶血性弧菌

  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污染的海产品,包括多种海洋鱼类、虾、蟹、贝类等;其次是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类。

  临床症状是急性胃肠炎,如剧烈腹痛开始、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为其特点,继之出现腹泻,腹泻多呈水样便,病程常为2-3天,恢复较快。

  5.全人群普遍易感的诺如病毒

  引起诺如病毒感染主要是接触病人的粪便或呕吐物(包括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通过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间接感染、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饮用被污染的水。

  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腹泻居多。此外,也可见头痛、寒颤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6.爱“发烧”的空肠弯曲菌

  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污染的禽畜肉和生鲜奶,生鲜鸡肉是它的最爱。受污染的水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临床症状是发热、头痛、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通常持续3-6天。空肠弯曲菌多以散发病例为主,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尤其1岁以内的婴儿。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第一:尽量食用新鲜食物,避免食用发霉、变质的食物。

  第二:生食蔬菜瓜果要洗净,最好放置在流动的水流下清洗,食物制作和储存要生熟分开。

  第三:食物要彻底加热,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制品。在食用各种熟肉制品前应重新加热并热透;如果有未食用完(已经烹调熟)应放置冰箱冷藏室保存,保持4℃以下。再次食用前,一定要重新加热并热透。

  第四:在食用螺蛳、贝壳、螃蟹等水产品时,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淹后直接食用的方法是不安全的,尤其是免疫力低下人群尽量避免生食的饮食方式。

  第五:要到正规超市或市场购买食品、购买食品要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食品标签内容,不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

  第六:若外出用餐,应选择有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餐馆,不到卫生状况差的餐馆和流动摊贩处就餐。

  第七:注意饮用水卫生,饮用水煮沸后再饮用,不喝生水。

  第八:如果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病症时,建议及时到肠道门诊就医,不要自行用抗生素及止泻药等药物擅自处理。同时做好与其他人的隔离,消毒用过的餐具、便器等,避免传染给其他人。(2361字)